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

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

概述: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(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)又称Rendu-Osler-Weber病,是一种先天性皮肤、黏膜、血管畸形的疾病,临床上以反复出血及皮肤、黏膜毛细血管扩张为主要特征。内脏可形成血管瘤或动静脉瘘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本病15%合并有肺动静脉瘘;而肺的动静脉瘤的患者中50%合并有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。

病因

病因:本病为常染色体遗传,外显率达80%左右,男女比例为1.5∶1。1944年有学者报道1例纯合子,父母皆为本病,其子死产,内脏有广泛血管瘤性畸形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本病确切机制未明。本病的基本病变为全身毛细血管的局部扩张,可形成血管瘤。这可能与先天性小动脉壁肌层薄弱或血管壁缺乏弹力纤维有关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
    1.皮肤和黏膜毛细血管扩张  呈网状或蜘蛛状的红色或浆红色斑痣状皮疹,压之褪色。多发于舌尖和唇黏膜,也可发生在面部、结膜、鼻腔、口腔、胃肠道和膀胱黏膜、躯干和四肢等处。
    2.血管瘤和动静脉瘘  可发生在肺、肝、脑、肾等器官,肺动静脉瘘可致右至左的分流,分流程度与瘘的大小及数量有关。小的分流一般无症状,在运动后才有低氧血症。如果较大的分流,在吸氧的情况下也不易纠正低氧血症。多数患者是在40~60岁时才出现症状,有的在年幼时可发生肺功能衰竭。
    呼吸困难和气促最常见。早期运动后呼吸困难,病情发展后可有休息时呼吸困难,直立和坐位气促加重,平卧则可减轻。这是因为直立位时,受地心引力,肺血流量通过动静脉瘘增加,加重动脉低氧血症。平卧时可减轻,患者仍可有换气过度。吸氧可减轻低氧症状。
    咯血也是常见症状,但很少危及生命。可有发绀、杵状指(趾),鼻出血等。在病变附近的肺部听诊可有收缩期血管性杂音,吸气时更明显。病变破裂至胸腔可引起血胸。并发肺动脉高压时间较长时可致右心受累。肝脏的血管瘤和动脉瘘可致肝大,甚至肝硬化。颅内血管畸形者可有头痛、复视和感觉异常等。
    3.出血  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为出血,以鼻出血多见。其次为胃肠道出血,其他部位如舌、口腔、牙龈等黏膜也可出血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肺动静脉瘘,肺动静脉瘤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本病的实验室诊断无特异性指标。白细胞和血小板数正常,若反复多次出血,可导致继发性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。出血时间多正常,少数患者可延长;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可以阳性;甲皱毛细血管镜检查,见到毛细血管扩张,排列不齐或扭曲;少数患者可伴有血小板功能异常或凝血因子缺乏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X线胸片可发现肺内血管瘤,呈均匀的圆形阴影。

诊断

诊断:典型的皮肤黏膜病变,反复鼻出血和家族史可确诊。胸部X线片可见到肺内血管瘤为均匀圆形影,肺血管造影可发现小病灶和确定动静脉瘘的部位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反复的出血症状须与其他出血性疾病鉴别。做出凝血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,动静脉瘘患者须与肺静脉曲张鉴别,肺静脉曲张为良性血管畸形,主要表现为出血。肺血管造影可见到曲张部位的静脉相,肺动静脉瘘能容易见到病变的动脉相。发绀症状与先天性心脏病和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等鉴别。

治疗

治疗:本病无根治方法,以对症治疗为主。
    1.轻症  对轻症患者可不治疗。个别损害可采用电灼治疗。
    2.重症  对重症有出血倾向者可用下述治疗:
    (1)补血药物:可给予铁剂等补血药物,以改善因反复出血致贫血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。
    (2)雌激素:由于提高雌激素水平可促进鼻黏膜角化,保护异常血管免受损伤,因而可有效地控制鼻出血等出血症状。常用者有:炔雌醇(乙炔雌二醇)0.0125~0.05mg,每晚服1次;或羟炔诺酮5mg,每天1次,口服等。小剂量雌激素置于避孕药中应用反而会加重病情,应予以注意。
    (3)皮质类固醇激素: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也可减轻出血倾向。
    (4)栓塞或手术疗法:鼻出血严重者可在紧急使用局部压迫法和血管收缩剂后,采用栓塞法止血。对有反复而严重的大出血者,应查明出血器官和部位,采取手术治疗。鼻中隔出血者可行鼻黏膜切除术,然后取大腿部皮肤植皮,但有一定危险。

预后

预后:多数成年患者在40~46岁才出现症状,幼年期发病的患者可在幼年期突然发生肺功能衰竭。

预防

预防:避免一切可促发和加重出血的因素。避免使用能引起血容量增加、血压增高、血管扩张及促发出血的药物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